醫患溝通——拔牙背後的故事
拔一顆牙背後的知識凝聚
口腔醫生大多為人相當謙遜,他們埋頭苦幹,可能還會訥於交流。他們不會主動告訴你“別看我這麼一下子,其實有多牛”以及自己成長到今天這一步所付出的汗水和辛酸,更不會告訴你,為病人拔掉一顆患齒,他們付出了多少。
一、判斷這牙是否需要拔除
拔牙有適合的條件,可以搜“適應證”,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牙齒醫生才會建議拔除。
有“禁忌證”,各種身體不良狀態、慢性病、孕期經期、用藥情況都會對拔牙造成影響,乃至威脅生命。
這一步,在臨床上我需要通過檢查、問詢病史來評估,大概需要 5~20min 不等,拍片、抽血等需要的時間更長。
為了做到這一步,我至少花了 7 年的時間學習,這還是因為學校附屬醫院的臨床實踐機會相對多。
如果換成教學資源弱一些的學校,他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成長期。
更進一步,有臨床經驗的醫生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(主觀意願、經濟承受能力、生理承受能力等),綜合權衡,判斷你這顆牙是否建議拔除。
到了這一步,上面講的拔牙適應證和禁忌症都不是絕對的了,而是由有經驗的醫生靈活掌握,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,盡可能為你選擇一個收益最高的方案。
為了做到這一步,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,這需要在臨床上長期的實踐和浸淫,以及醫生本身的人文素養。
這一步的金錢成本已經無法衡量了。
埋在骨頭裡很深的智齒,他會告訴你,別吃這份苦頭了,你身體也不好,這牙如果沒癥狀就不要拔它。
快穿底的大牙,他會告訴你,別折騰了,要保住這牙前前後后得花好幾千塊,效果不會太好,拔掉想其他辦法吧。等等。
這些東西說著很虛,但落在每一個患者身上都是實實在在的切身利益。
二、拔除這顆患齒
1、打麻藥
如何判斷選擇何種麻醉方式?選擇何種麻藥劑型?請參考上文的“如何判斷牙需要拔除”的思路。
注射的手法和部位都有特定講究,訓練門檻很高(都是從人身上練出來的,不是花幾塊錢買一塊豬肉就可以戳出來的)。
這個步驟存在很多風險,過敏、麻藥入血的中毒反應、暈厥、組織內血腫、針頭向組織身處帶入感染、注射針折斷,等等。
醫生不光得知道這些風險,更是得掌握“出現併發症以後該怎麼去處理”的急救技術。
這一針下去,背後有海量的講究以及知識技能儲備,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。
2、拔牙
這兩個字是無數的技巧、經驗、醫學原則的體現,恕我無法展開,也不知道怎麼寫出來才能讓大家理解。
達成這個目標有很多手段,每種對患者帶去的影響 、傷害是不
舉個例子:一顆橫生的智齒,光靠鉗子是搞不出來的。我可以拿出鎚鑿把它劈開搞出來,也可以拿出渦輪機把它磨開搞出來,對患者帶去的影響是一樣的嗎?前者會造成患者心理恐慌,加重關節負荷,後者會帶來更高的術后感染、局部反應風險,能輕易地判斷說哪個方法更先進嗎?只有最適合的,沒有最好的,這個背後體現的是經驗和人文關懷
再說題主的遇到的情況“蛀牙,前後十分鐘”。其實蛀牙比一般牙的拔除難度會更高。完整的牙最好拔,因為上鉗之後很好發力;蛀牙、做過根管治療的牙,力學結構已經被破壞了,或者是爛到根本沒有下鉗的地方,或者是質脆一鉗就碎,它對醫生的拔除策略和發力有很高要求。
此外,拔牙有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併發症,醫生得自己清楚,還得讓患者清楚,最後還要有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.
拔牙所產生無形的成本,不知道該怎麼去具體描述,由於資訊代溝,很多病人往往只能看到一次手術中的表面成本(器械消毒成本、棉花等耗材、藥物、牙椅渦輪機等設備),無法感受到背後辛苦。
真心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,互相體諒。
祝所有口腔疾病需要拔牙的患者早日康復!